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当前形势
“十一五”期间,学校遵循“优化结构、充实内涵、提高效益、办出特色、创建示范”的工作方针,坚持职业教育的方向不动摇,坚持建筑类专业特色不动摇,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不动摇,明确发展定位,提升办学理念,加强内涵建设,以申报和建设江苏省及国家示范院校为主线和动力,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就
1、事业发展站在了新起点。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全日制在校生达到了12300多人,成人教育在籍生达到5000余人,年均各类培训逐步增长。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高级职称比例达到42%,正高职称人员32人、副高职称人员179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52%,专业教师中双师比例达到75%。2008年学校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更高的平台。
2、基础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校占地面积增加到1080亩,校舍建筑面积增加到32万平方米。教三楼、体育馆、六栋学生公寓相继投入使用,新建机电工业中心、凯达大学生创业中心、建筑技术馆、建筑技术实训场、园林技术实训场,新增实训室及实习场所6.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达到1.1亿元。学校新建7栋教职工住宅,新建浴室、食堂、教育超市,新建、改建多处室外文体活动场所。
3、内部管理改革稳步推进。学校积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调整组建12个二级学院,积极推进二级学院由教学主体向办学主体转变;学生工作逐步形成教学与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和更加注重过程控制与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与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和实验实训管理体制更加灵活,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取得一定的进展。
4、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以建筑类专业为龙头和依托,建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体系,其中有4个国家示范专业,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有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程16门;出版省级精品教材15部,教育部、住建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4部;获得4项国家及省级教学成果奖,完成了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和国家、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
5、学生教育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坚持以人为本、 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以职业素质为核心,以社团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社团精品化战略、技能训练拓展项目,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十一五”期间,学校获得高校优秀社团1个、江苏省“十佳社团”5个,省级大学生舞蹈团1个,获得省、市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次,省级以上文体比赛获奖20余项。
6、科技创新及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以来,与企业合作共建17个研发中心、实验室,累计承担企业横向科研项目42项,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83项,获得市厅级以上科技奖28项。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技术培训等累计达到25860人次,各类技术服务经费到帐总额增加到2009年的1065万元,企业捐助累计折合4200万元。继续发挥江苏建筑职教集团的作用,发起组建了淮海经济区高职院校协作会。
7、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十一五”期间,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16300余人,平均就业率达到98.92%,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分别超出全国示范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5%和10%,企业认可度、满意度逐年提高。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省理工科人文知识竞赛等专业类比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余项。
8.党建工作居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廉洁校园建设活动,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在省委教育工委的党建考核、党风廉政考核中获得高度评价。学校被授予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高校等称号,连续被表彰为省文明学校、文明单位。
(二)基本经验
1、抢抓机遇,坚持把事业发展放在首位。面对不同形势,学校认真研判,超前谋划,瞄准并紧紧围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机遇,克服种种困难和曲折,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深化各项改革,促使办学实力、办学水平有了新的跨越式提升,实现了办成江苏省和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的目标。
2、解放思想,坚持用先进理念武装头脑。坚持“优化结构,充实内涵,提高效益,办出特色,创建示范”的工作方针和“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不断消化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凝炼新的校训、校风、学风和校园精神,以先进理念引领学校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3、育人为本,坚持以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依据建设行业特点,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专业群为基础,建设国家示范专业、省级品牌特色专业、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三级专业体系,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实践教学管理,加强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围绕中心,坚持以党建为抓手引领学校科学发展。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先后提出了 “三争”、“三创”、“三新”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了党建工作的引领保障作用。党委领导班子同心同德、艰苦奋斗、锐意改革,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
(三)存在问题
在学校各项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着眼于新的形势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要求,我校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引起重视并不断改进的问题。
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够,干部和教职员工的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仍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学校工作的需要。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要继续深化,“双主体”育人模式尚未完全形成;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发展不平衡,与本地行业企业合作不够紧密;实践教学管理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不够系统,“双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较大差距,职称评聘与岗位设置联系不够紧密,师资的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四是内部管理效率偏低,办学成本相对较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民主化还存在薄弱环节,校内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二级管理需要探索并向前推进,机关职能部门服务能力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面临的形势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使高职教育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为高职教育的下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江苏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作为加快建设建筑强省的重要支撑。徐州市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将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终身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需求不断扩大。这些都为我校“十二五”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增添了新的动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具体表现在:学校的区位优势先天不足,存在着影响学校改革发展的诸多问题;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新一轮院校间的激烈竞争将会加剧;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变化和招生制度的改革,使学校未来生源面临结构性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坚持“优化结构、充实内涵、提高质量、彰显特色”的工作方针,坚持高职教育方向不动摇,坚持建筑类专业特色不动摇,坚持校企合作的道路不动摇,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与服务,大力加强继续教育与培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区域、行业发展的能力。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需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丰富办学特色,实现内涵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实力较强,特色鲜明,同类领先的建筑高职名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企业的发展伙伴、行业的人才基地。
2、具体目标
——办学规模稳中有升。稳步发展全日制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数稳中有升,规模适度;非全日制学历教育达到5000人左右,年培训人次达到全日制在校生的2倍。
——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规范灵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破解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难题,努力构建有利于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大校内管理组织机构改革力度,不断完善二级管理体系。
——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按照示范要求,继续加强现有示范、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15个专业群共同提高建设水平。紧跟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需要,按照学校专业设置标准,科学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适应经济全球化,将相关产品、服务、职业资格的国际化标准融入教学内容。继续加强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深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实验实训开出率和设备利用率。
——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加强高层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高职称、高学历领军人才。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专业教师,增强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和技术服务能力,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水平,建立一支与企业联系紧密、实践能力强、师德素质好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到2015年,专任教师达550人,“双师”素质的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的90%以上,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分别达到专任教师的10%。
——校企深度合作取得新突破。积极推动省教育厅和住建厅合作共建,推动江苏建筑职教集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形成学校与行业、企业“双主体”育人的新机制,达到国家行业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国家示范性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单位的标准。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大力开展技能、技术培训,把学校建成地方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科研经费年均不低于500万元,成立5个以上省、市级研究机构。每个专业群培养2名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加强横向协作和开展对外科技服务,五年内各类技术服务的到款额累计达到5000万元。力争每年承担10项以上的省部级科研项目,每两年获得一项省级科技进步奖,获得发明专利5项以上,每年有不少于三项的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教研成果达到30项以上。完成校办企业改制工作。
——学生素质教育特色明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完善素质教育体系。建设学生工作保障体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建设,完成大学生活动中心和艺术教育中心建设。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全面协调发展,力争在各类竞赛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招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切实按照建筑、煤炭行业和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求,设定专业招生计划。大力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提高毕业生“双证率”和就业能力,保证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就业质量和企业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积极探索注册入学、单独招生改革。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生源基地建设,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和新生入学报到率。
——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引进、吸收国际优质高职教育资源,使部分专业、课程建设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利用淮海经济区高职协作会等平台,加强对职业院校的对口支援。加强校友工作,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在学校发展中重要作用,力争实现各类捐赠累计达到1000万元以上。
——教学生活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努力形成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师生员工的校园宜居环境。力争在2012年以前,完成新图书馆和培训中心等西校区三期工程建设任务。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实现数字化校园全覆盖,实现教学资源集成共享。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再上台阶。继续保持在全省高职院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先地位,在全校形成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职业文化、建筑文化、制度文化、质量文化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高职文化品牌。
三、主要措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1、教育理念。建立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先导。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广大教师要以先进理念,指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努力建设一支理念先进、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高水平师资和管理队伍。加大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对我校的认可,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凝聚一大批重视、理解、关注和支持学校发展的企业、社会和校友群体。
2、校企合作。改革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建设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学校理事会,形成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每个专业(群)要以知名企业为“伴侣”,重点建设3-5家紧密合作企业,实现企业和学校的资源共享,实现校企双方在人员互派、人才培养、设备投入等方面双向开放、深度合作。积极构建学校政策引导、二级学院主力合作、立足服务专业的工作格局,发挥二级学院做好校企合作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3、二级管理。大力加强二级学院建设,努力把二级学院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相对独立的办学主体,逐步构建科学、高效、有序的二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划分学校和二级学院的责权范围,明确二级学院职能。各二级学院要在教学、师资、财务、学工等方面,逐步加强自我管理,实现自我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
4、招生考试。积极开展根据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测试结果,综合评价录取新生以及注册入学等高职教育招生改革试点工作;根据省考试院的统一部署,按照“知识+技能”的考核体系,探索实施单独招生试点工作;积极拓宽对口单招类型,开展复转军人、合作企业员工专科学历单招试点工作。高度重视招生工作,加强生源基地建设,提高一志愿报考率和新生报到率。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专业继续以市场需求为依据,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和课程标准,深化校企联合培养、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筑类专业要巩固和深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其它专业要根据行业和岗位特点, 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6、专业建设。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以示范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为重点,进一步做优做强土建类专业;依据区域发展战略和支柱产业,及时调整和改造老专业,积极开发新专业。继续建设精品课程体系,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改造其它课程。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带动作用。
7、实验实训。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系统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以江苏建筑职教集团为平台,探索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长效机制。校内实验实训,要研究建立开放式管理平台,实现实训资源开放共享。按照学校、学院及专业群(大类)三个层级统一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实习基地跨学院、跨专业共享使用,完善“校外实践教学三站式管理”体系。
8、教学组织与实施。要继续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与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健全开放办学、对外联系协调机制,加强对校企合作育人的统一协调与管理。
9、教学质量保障。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高度重视和加强《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形成源头采集、分析诊断、整改提高的常规工作机制。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逐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积极开展好教学督导和网上评教评学工作,努力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
10、就业创业。强化就业导向,按照《专业设置标准》,科学调配各专业招生计划。对于初次就业率低于全校平均数的专业要控制招生,对于连续3年初次就业率达不到全校平均数一半的专业要暂停招生或减少招生。继续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以困难毕业生为重点,实施就业援助工程。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和校友资源,拓展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按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完善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三)以“双师”为重点,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11、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按照“有序培养、系统建设”的思路,通过引进、培养、挂职锻炼等,建设一支拥有教授职称、博士学位,兼具“双师”素质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按照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书,加大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升他们的技术服务能力和行业企业影响力。加强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聘请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课时比例达到30-50%。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提高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2、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发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杠杆作用,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并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将企业锻炼和企业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评聘和新引进专业教师的基本条件,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新引进专业教师原则上需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积极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
(四)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职业素质教育。树立“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完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平台建设,实现职业素质教育进课堂、进社团、进校园文化,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加强职业技能大赛工作,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
14、学工队伍建设。探索形成辅导员“优进高出”机制,增强辅导员队伍活力,提高辅导员教育管理能力和开展工作的责任心、有效性。加强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把好管理能力与专业素质两个关口,增强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推动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有机融合。
(五)推动科技创新,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15、科技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和导向力度,巩固建筑技术、建筑节能、建筑安全与减灾等领域的科技优势。依据地方和行业发展重点,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的科研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形成新的科研亮点。加快科研平台建设,加强省建筑节能研发中心、省建筑安全与减灾研发中心建设,力争建设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和梯队建设,以应用研发为核心,加大支持力度,促进课题申报和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16、社会服务。广泛开展校企科研合作,推进校企共研,实现在横向项目立项和经费到帐方面有大的突破。建立企业项目库,通过组建团队或项目招标等形式,组织科技攻关,服务企业需求。完善学校终身教育体系,在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技术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扩大继续教育的规模,为社会(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年培训人次达到全日制在校生的2倍,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六)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促进办学的开放性
17、国际合作。借鉴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通过课程和学分互认、师生交流、教师培养等途径,积极引进国外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对港澳台和国外留学生的招生工作,力争实现在海外办学的突破。办好海外本科直通车专业。
18、对口支援。积极参与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行动,利用江苏省建筑职教集团和淮海经济区高职协作会的平台,加强对集团和协作会内相关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积极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受援学校任教或挂职,帮助受援学校开展专业建设、培养培训教师、指导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提高受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19、校友工作。校友会要积极融入学校的学术交流、校企合作、捐资助学、招生就业等工作,要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吸纳社会资源,积极拓展学校的办学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力争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探索合作的新模式,推动校友工作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要加强校友会的日常建设与管理,努力增强学校对广大校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新图书馆中建设校友馆。
(七)完善基础性保障体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20、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财经制度,明确校、院两级经济责任,强化监督约束机制,提高财务工作专业化水平。围绕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改进二级学院预算分配方案,加强对二级财务的管理。通过争取长期贷款、上级扶持、社会捐赠等途径,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保障新图书馆等基本建设和办学的资金需求。成立学校财经委员会,规范各种经济活动的立项、审批、执行和决算程序,促进内控机制的形成,消减经济活动风险。
21、校园建设。完成新图书馆、培训中心等西校区三期工程建设任务,加强质量监控,降低建设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努力建成功能齐备、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校园格局。加大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高校企信息一体化水平。
22、文化建设。根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把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有机融入校园文化,注重办学理念、学术精神、规章制度、学风校风、校园环境等要素的提升与优化,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形成体现建筑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23、后勤服务。加强后勤保障体系和保障能力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协调管理、简化环节、减少浪费”的要求,整合、优化后勤部门职能,构建高效、节能、和谐的大后勤模式。促进后勤队伍专业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市场化,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老校区水、电、暖、气管网改造,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和家属区管理。
(八)进一步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24、思想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师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端正学习态度,培育良好学风,提高学习能力,精选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注重学习效果。按照“抓作风、促教风,以教风带学风”的思路,加强教风、学风和作风建设,进一步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25、组织建设。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积极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理念科学、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做好在大学生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
26、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强化教育监督,加强改进作风,加大治理力度,推进制度建设,抓住学校工作中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把惩治和预防、教育和监督、深化改革与完善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学院的改革发展事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27、依法治校。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开展二级教代会试点,建立教授委员会,发挥学术组织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推进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进一步完善重大问题集体议事机制、校务公开和民主治校机制;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发挥教职工教书育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8、安全稳定工作。始终把安全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狠抓落实,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加强安全防范,有效预防各类安全事故,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保证校园环境秩序良好,努力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Copyright © 1998-2020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bat365在线登录入口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10028号-3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政编码:221116 网址 www.aigaojishop.com
官方微信
官方抖音